中华教育时报 > 新闻 > 国内新闻 > > 黔学脉的奠基与回响
25-06-25 20:38

黔学脉的奠基与回响

黔学脉的奠基与回响

——端棻后学在北大早期的历史贡献及现代启示

(李嘉伟)

【摘要】李端棻作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首倡者,其教育救国思想深刻影响了一批贵州籍学人——“端棻后学”。本文聚焦1902-1920年间活跃于北大的贵州学人,揭示其如何将贵州地域文化特质(经世致用、融通中西、同乡认同)创造性升华为三种核心能力:推动实用学科建设、驱动跨文化方法论创新、整合资源促成制度建设。这“三重升华”表明,“端棻后学”群体绝非偶然存在,而是深度参与了北大早期制度奠基与现代学术范式构建的关键力量,其历史实践深刻彰显了贵州元素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中的能动作用与独特价值,为当下深化省校合作、活化历史资源以服务贵州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与动力源泉。

【关键词】李端棻;端棻后学;京师大学堂

李端棻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其以《请推广学校折》首倡设立京师大学堂,从制度设计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他的思想超越时代局限,为北京大学乃至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政策基础。然其《请推广学校折》所蕴含的制度构想和教育理念如何落地,仍需置于具体的、实际的历史场域中去检视。既往研究多聚焦于江浙学人对北大的贡献,忽视以李端棻为精神纽带的贵州籍学人群体在制度初创期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据《京师大学堂教职员名录(1898-1912)》统计,1902-1920年间共有23位黔籍人士担任教职或管理职务,其密度(占教员总数12.5%)远超贵州人口全国占比(1.5%)。这一非对称数据暗示“端棻后学”群体绝非偶然存在,而是李端棻教育思想实践和传承的关键力量。本文旨在突破个体英雄史观与地域标签化叙事,通过群体分析法,揭示该群体如何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制度建构能力,进而重估“贵州元素”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坐标。

“端棻后学”群体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晚清政治大变革、地域文化大流动以及教育现代化诉求三者共同催生的结果。在京师大学堂的早期岁月里,一个以姚华(后来成为画法研究会导师)、邢端(史学科教授)、陈国祥(法科学长)、张协陆(斋务长)、熊范舆(参与学制修订的委员)等为核心的学术圈逐渐形成。这个群体的形成过程,鲜明地展现出三个关键特点。

一是同乡情谊与思想传承是凝聚力的核心。这个群体成员大多是李端棻的贵州同乡,并且深受他思想的直接影响。如姚华在他的著作《菉猗室曲话》里就坦承,早在1892年(光绪壬辰年)第一次读到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时就恍然大悟,“始知新学乃救时之亟务”,认识到“新学”才是当时救国最迫切的事情。另一位成员邢端,则是通过他的族叔邢冕之(李端棻的学生)介绍,才得以进入京师大学堂的前身仕学馆学习。正是这种基于同乡情谊的思想传递网络,让李端棻“通过教育振兴国家”的理想有了实在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二是新旧兼备的综合素质赋予关键能力。这群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具有“双重性”——兼具传统功名与现代学术背景。如陈国祥是光绪癸卯科(1903年)的进士,后来却东渡日本去研究法律和政治;熊范舆原本是举人,后来转型成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者;姚华本人也通晓英文和日文文献。这种“旧学底子+新学眼光”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了沟通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模式与现代西方大学制度的重要桥梁。他们既懂“老规矩”,也明白“新办法”,在制度转型期起到了关键的衔接作用。

三是利用同乡关系网填补制度空白。在清朝末年,教育制度新旧交替,存在诸多制度空白和管理不足,京师大学堂早期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比较松散。面对这种情况,“端棻后学”群体巧妙地利用了他们之间的同乡关系网络——主要是依托“黔学会馆”,建立起了一个非正式的议事机制。根据《严修日记》(严修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时任民国教育官员)在1915年10月的记载,姚华和邢冕之等人几乎每十天就会在黔学会馆聚会一次,专门讨论大学堂的校务。这种定期的私下聚会,有效地弥补了当时正式管理制度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地缘的非正式网络,直接催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创新。比如,有证据表明,正是通过这些在黔学会馆的商议,直接推动了1916年“西南边疆史料整理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的设立。这生动地展示了地域性的同乡网络如何成为加速正式制度演变的重要力量。

正是以上这三种力量——同乡情谊的思想纽带、新旧融合的知识能力、同乡关系网的催化——紧密交织、互相作用,才使得“端棻后学”群体超越了简单的地域同乡会性质。他们不仅仅是贵州籍学人的集合,更是李端棻教育救国理想的重要继承者和实践者,成为了在京师大学堂早期制度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历史推动力量。正因此,“贵州元素”在京师大学堂早期的制度化实践,实则是李端棻教育思想与黔学文化基因在近代大学教育发展中的创造性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并非简单的理念移植,而是通过“端棻后学”群体的主体性实践,将地域文化特质升华为三种核心能力,深度嵌入京师大学堂的学科体系建设与精神结构形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