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青年学子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社会实践是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近日,西安科技大学“煤光青随”实践团奔赴井冈山,先后走进八角楼革命旧址群与井冈山烈士陵园,开展“探红色旧址,悟初心使命”系列实践活动,在历史遗存中追寻信仰之光,在肃穆缅怀中接受精神洗礼,以青春之姿续写红色传承,为青春注入信仰的力量。
访八角楼旧址,触摸历史温度
八角楼,作为井冈山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承载着深远的红色记忆。实践团成员踏入这片革命圣地,先后参观茅坪毛主席旧居、红四军军需处旧址、警卫人员住房等遗存。在茅坪毛主席旧居,古朴的陈设、陈旧的床榻与书桌,还原着革命年代的艰苦环境;红四军军需处旧址里,斑驳的砖墙、简陋的布置,诉说着物资匮乏下的坚守;警卫人员住房的质朴格局,彰显着革命队伍的纪律与担当。
驻足八角楼,成员们凝视着当年毛主席深夜伏案的煤油灯,聆听《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诞生的故事。“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先辈们仍坚定探索革命道路,这份信念太震撼!”实践团成员感慨,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眼前可触的岁月痕迹,让红色精神直抵内心。
参观途中,团队以“旧址里的微党课”形式交流感悟。成员们围绕革命先辈“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展开讨论,结合通信专业特点,探讨如何在科技报国、服务社会中践行红色初心。“通信人的使命,是用技术搭建连接、传递价值,就像先辈用思想联结革命力量。”一位成员的发言,引发热烈共鸣。从历史场景中走出,实践团还走访周边村落,听当地老人讲述革命故事与时代变迁。新旧对比间,成员们更深刻理解“红色传承”的意义——既要铭记历史,更要以行动续写辉煌。“我们学通信,要把红色精神融入创新实践,让青春在科技报国中闪光!”团队誓言铿锵。
赴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忠魂
抵达井冈山烈士陵园时,苍松翠柏环绕的园区瞬间让实践团成员们收起了往日的雀跃。成员们身着统一的“西科青年”实践服,手捧白菊,列队走向烈士纪念碑。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与陵园的肃穆感交织,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在烈士纪念碑前,全体成员低头默哀。当手中的白菊轻轻放置于碑基,素净的花朵与纪念碑的厚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有风吹过松林的呜咽,似在缅怀先烈的不朽。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誓词的铿锵誓言在陵园上空回荡。成员们的声音整齐而坚定,与不远处刻满牺牲士兵姓名的石碑遥相呼应。那些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的字迹,背后是无数年轻生命为信仰献身的壮举——有的年仅十八九岁,有的甚至没留下完整的姓名。当读到这些细节时,不少成员的眼眶悄悄湿润,心中涌起对先烈的崇敬与对生命的敬畏。
走进烈士陵园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述将成员们带回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实践团成员们驻足在烈士照片墙前,看着那些年轻的脸庞,听着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纷纷感慨:“原来课本里的历史,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写就的史诗。我们的专业知识,更应在新时代的建设中发光发热,不负先烈的牺牲。”
“以前觉得‘红色精神’是遥远的概念,今天站在这里才明白,它是先烈们用生命捍卫的信仰,也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作为通信学院的学生,我们要把专业所学与国家需求结合,像先烈们坚守信仰一样,在能源通信、智慧矿山等领域深耕,让技术成为强国的利器。”
承红色薪火,书写青春答卷
此次井冈山之行,是“煤光青随”实践团红色教育的重要一课,也是通信学子“青春?在路上”的生动实践。通过实地探访旧址、缅怀革命先烈、交流感悟心得,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化为奋进动力。走出纪念馆,成员们的眼神多了几分坚定,他们不仅接受了精神洗礼,更在红色实践中明白了青春的责任。
后续,实践团将以“红色宣讲进校园”“通信技术助乡村”等行动,传递红色精神、践行青春使命,把“八角楼的信仰之光”与先烈精神,转化为逐梦科技、服务家国的青春力量,将红色基因融入专业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煤炭行业智能化升级、为国家能源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书写属于青年的红色答卷!
(作者:黎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