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为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充分发挥前墘村的老年力量,带动村民生活的积极性,共同营造温馨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7月4日,福建农林大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实践队深入福建屏南县前墘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6日上午,实践队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前去参观前墘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起初,实践队在大棚基地种植基地中,最先引入眼帘的便是辣椒。队员们的眼球被这比巴掌还大的辣椒吸引,纷纷驻足观察。随后陆续观察了玉米、生姜、猕猴桃等各种作物,老书记也热情地向实践队介绍起大棚基地里的这些作物的特点和前墘村的农业经济模式。在老书记的介绍下,队员们对到前墘村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有了大致了解。前墘村现居住人口不到五十人,大部分为留守老人,老龄化严重。为了带动老年力量,前墘村着力鼓励老人投身农业种植,通过村委部门协助农产品的售卖来增加老年人的收入,以此推动乡村振兴。随后,实践队员们踏入田中,用双手直接触摸土地,感受农业辛劳,帮助农民们拔除耕地中的杂草,体验农民日常耕作。
图为实践队员帮农民拔除杂草
7月8日,实践队联合村干部,在前墘村长者食堂举办“情暖暮老”的活动,通过为村里老人包包子和饺子,来为他们带去温暖。在亲身体验后队员们才明白,包包子并不仅仅只是简单将肉馅包进面团而已。在正式开始包包子前还需准备馅料、揉面发面、擀面等一系列准备,而馅料的咸淡、揉面的力度、擀面的方式都影响着包子的口感。到了包的环节,经验甚少的队员们不是馅放多了,就是不小心把皮扯破了,包出的包子也是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在食堂阿姨的精心教导下,队员们逐渐找到技巧,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终于在饭点前两大竹匾的包子,和一大盘饺子新鲜出炉,村民也品尝到了实践队员们的心意,吃在肚里,暖在心里。
图为实践队员为村民包好的包子
吃完晚饭,休息过后,队员们组织前墘村村民一同学习八段锦。起初许多村民以作用不大为由拒绝邀请,但大家都清楚,推动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做好乡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转变思想,用新时代的新知识来解放思想,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在队员们热情的邀请下,村名们也不再拘谨,学习八段锦的队伍也逐渐壮大。一招一式柔和有力,学习八段锦能提高村民们的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习惯,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图为实践队员教村民打八段锦。
7月8日,实践队员同扶贫办胡主任召开座谈会,为五天的社会实践做出总结,并对前墘村公鸡寨景区设施的完善和村内住宿条件的改善提出建议。晚上,实践队员联合村委举办了一场暮间晚会,节目尚未开场,村民们已兴致勃勃坐在座椅上等候这场家门口的“村晚”。晚会进行到一半,现场的氛围也被调动起来,中场的互动环节,有许多村民,甚至四五岁的小朋友都自告奋勇上台高歌一曲。这场由实践队员自编自导的活动,十分富有乡土气息,丰富了前墘村乡村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文化活力,提高村民的生活积极性。整场活动朴实有趣,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独特的乡村文化魅力。为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图为实践队员为村民表演节目。
第一作者:邱雨
第二作者:殴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