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班主任曾繁路老师的记忆里,董云龙2005年来到学校就读钳工专业。由于他的性格热情豪爽,人缘也比较好,入校不久,他就高票当选为钳工28班的班长兼纪律委员。做为学生干部,他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在班长的岗位上干了一年,他出色的组织能力逐渐显现出来,很多事情不需要班主任出面,他一个人就能“摆平”。
“我这个班主任有‘大龙’协助,当的太轻松,学校的流动红旗经常是到了我们班就流不动了。”曾繁路老师想起了班里同学给董云龙起的绰号和往事笑着说。
18岁那年,他从学校毕业,被新乡一家国企录用,每个月的工资除去“五险一金”之外,留给自己日常使用的也就几百块钱了。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董云龙萌生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头。

一个人在北京打拼的那段时间快乐无忧,但当有一天因为发烧体力不支去找领班请假时,他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这时的他无比想念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有人帮助你的时候,是社会给你最大的幸运;当没有人帮助你,什么事情要靠你自己去解决的时候,是社会给你最大的公平”,领班的话在董云龙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北京的孤独无助加上父母多方努力为他在县城找到的一份体面清闲的工作促使董云龙离开了首都,回到了父母身边。父亲为他找的这份工作季节性很强,只在农忙时紧张几个月,其他的时间较为清闲,但是工资也不算太高。半年之后,始终怀揣梦想的他再一次出现了外出打拼的念头。说走就走,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规劝他毅然决然的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这次他选择到离家不远的省城郑州一家工程建设公司打工,跟着同村的老乡跑工程。先是在工程部整理一些资料,经手的资料多了,天天耳濡目染的他逐渐了解了工程资料的部分细节。后来他又跑工地,一步步明白了工程建设方面的各种知识。跑的地方多了,见的人多了,眼界逐渐开阔了,他萌生了自己开公司创业的念头。
2012年至2013年的两年间,他在打工的间隙开始慢慢进行自己的计划。后来干脆辞掉工作,全心投入公司开办的筹备。为了维持生活,他一边筹备公司,一边卖过手机,摆过地摊,做过烧烤,尝遍了艰难困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不懈努力,他的公司于2014年5月正式成立了。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他把之前联系过的技术人员收入麾下,加上前期投入资金购买的施工机械等必备条件逐步完善,他终于取得了相关资质,他的公司开始走上独立经营的道路,结束了寄人篱下,受嗟来之食的局面。

拿着借来的钱,首单工程在他们的努力下顺利完工了,公司也获得了开业以来的第一笔盈利。由于董云龙的执着和勤奋,公司的经营慢慢走上了正轨,营业额连年递增,承接项目从本地走出河南,迈向全国。业务范围从开始的市政和房屋工程扩展到钢结构、水利水电、环境保护等30多类建设维修项目,公司也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和诚信企业。
2020年10月,他回到家乡延津,听说一处300余亩的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因经营不善造成闲置,他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决定接手这个基地,准备将此处改造成为集种植、养殖、采摘、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农场。
在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董云龙说:“一路走来,有成功,有失败,但是我毫不气馁。我觉得要想干好一份事业,首先要树立自己的目标,沉下心来,坚持,坚持,再坚持!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是踌躇满志,什么都想干,但是到了社会上却发现自己是眼高手低,什么都干不成。社会是很现实的,没有知识、人脉、财富的积累将一事无成。”(龚丰硕 浮宁晖)